服务热线
交流园地
SHANXI HUAYE SURVEY
对“土壤污染初步调查”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目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目前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案,希望研究内容能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和帮助。
一、土壤污染调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资料收集
(1)常见问题
在资料收集环节极易出现的问题,如年份及具体来源不明确、资料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无法判断,收集到的资料内容不全、关键信息缺失,未收集到周边地块资料,调查报告与收集资料关联性不强、报告内容描述无法快速核验等。
(2)解决方案
为解决此问题,需在收集工作前详细列出资料来源部门和提供单位类别、资料有效时限区间及具体年份、附件中对应资料的具体序号等,工作中对土地使用权人、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归类,并通过提供资料的时间判断其适用性和权威性。对于地方标准、地方相关技术文件、国家调查导则要求收集的资料,一定要做好对资料年份和资料类别的检查。此外,环保手续文件、地块变迁相关资料要重点核查。资料收集完成后需要分类编号,并在引用时注明编号。
2.现场踏勘
(1)常见问题
现场踏勘环节极易忽视重点区域的历史现状、地势低洼和地下沟渠处污染残留情况,以及地表扰动及建筑物拆迁对调查地块的影响等。
(2)解决方案
调查人员必须做好对地块现状与历史情况的了解,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地块监测点位的布设和进场采样。在仔细勘查现场的过程中,地块若存在较大的历史平面布局,需结合相应布局图开展针对性的污染残留情况踏勘。如存在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则需关注污水管道残留污染;如果该地块长时间闲置,发现无植被生长痕迹的某些区域,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在进场前如果该地块刚刚完成拆迁,则应对异味区域、建筑垃圾的残留污染物进行检查并得到相应的重视,来关注基础开挖和硬化设施破除对土壤造成的扰动情况,分析污染物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人员访谈
(1)常见问题
人员访谈是土壤污染初步调查的重要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如访谈对象不具备代表性、不能覆盖整个历史时期、访谈问题对该地块各时期的变化情况针对性不足等。
(2)解决方案
人员访谈属于土壤污染初步调查中资料收集的考证和补充,能够与资料收集形成互补,如该地块资料缺失较为严重,人员访谈就必须高质量地完成。地块资料较少且经营单位更替较多时,应对各个单位的领导与员工进行访谈,并尽量覆盖所有历史时期。同时要结合当地要求进行访谈表格的设计,访谈要素要结合需要访谈的内容自行添加,以确保人员访谈工作的针对性。对于属于重污染企业的重点行业企业,很容易出现由于污染事故二受到周边居民投诉的情况,因此不仅要对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进行访谈,还需要对公信力较高的环保管理部门人员及周边居民等知情人员进行访谈,更好保证人员访谈工作的实用性、可靠性。
4.初步采样分析计划
(1)常见问题
初步采样分析计划出现的问题有过度检测或检测因子缺失、钻探路线布设的不科学、布点不具备代表性、部分点位钻探深度不足、检测方法选择不合理等。
(2)解决方案
需科学确定检测方法、检测因子、取样数量、钻探深度、钻探点位,并保证进场钻探采样计划能严格按照预定工期进行。在具体采样操作中,在结合污染源识别结果的同时,要根据特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因子进行监测因子的选取,以保证因子准确性与针对性。特征因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具有代表性,有时需结合该地块的历史资料以综合确定每个点位检测因子,这样才能使得监测方案的代表性与合理性得到保障;土壤采样深度可基于水文地质、地层结构和污染源的位置等因素进行实时调整,并满足相关标准和文件要求,一般要到达弱透水层或原土层;在选取监测方法的过程中,需保证方法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和土壤风险筛选值标准涉及的相关要求,并关注经济性和评价标准值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5.现场采样与报告编写
(1)常见问题
现场采样环节的问题主要包括无法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无法满足分析方法规定、采样间隔设定不当、采样位置选取说明和依据缺失;报告编写问题主要包括各章节总结性内容缺失、不合理筛选值选取、未能提出相应管控要求等。
(2)解决方案
为保证现场采样工作质量,具体采样中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需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并基于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来保证采样间隔符合要求。在选择土壤样品采集位置时,需结合气味、污染痕迹等现场情况,保证采集的岩芯段样品最可能受到污染;撰写报告时应按照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筛选值进行选取,地方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此外,各章节要有简明的总结,实现对项目总体情况的直观传达。
二、案例分析
1.项目名称
桃湾新区1号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
2.项目概况
项目调查范围为山西省临汾市蒲县桃湾村,面积11146.67m2,实施周期3个月。
3.项目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初步采样等。
资料收集与分析主要包括为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环境资料、地块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地块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现场踏勘主要是了解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等,以便发现地块内及周边范围有无有害物质的使用;人员访谈主要为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以及信息补充和已有资料的考证;初步采样方案包括有采样点的布设、样品数量、样品的采集方法、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样品收集、保存、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4.项目难点
该项目包含要素种类多,横跨地质、土壤、环境、钻探等多个学科,不同学科之间的重点与难点不尽相同,但又存在联系。调查模式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而是多元化的开展。从最开始的地块污染识别再到地块污染确认以及最后的采样数据分析与污染源的确定三维一体的模式。
以采样点的布设为例,其工作计划为在地块污染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勘探采样及检测分析,查明地块土壤是否存在污染及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设计工作难点与重点是采样深度的合理选取,采样点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9)布设,采样点垂直方向的土壤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以及水文地质等进行选取。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垂直采样原则为: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应采集0-0.5m表层土壤样品,0.5m以下下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0.5-6m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不同性质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层位增加采样点。
三、认识
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调查工作,要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调查标准,采用新型技术与设备,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各工序环节的监督检查,这样才能得到合格理想的调查结果。
上一篇: